蒙特卡罗474官方网站(中国)-登录注册

华文聚焦  
Focus News  
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华文聚焦

华教大家谈——新阶段华文教育创新合作发展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7日

原文刊于《世界华文教育》2023年第3期。

【编者按】 经过三年疫情的洗礼,海内外华文教育不仅经受住了考验,同时也凝心聚 力,与时俱进,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内外经济交流往来的逐步恢复,华文教育 事业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阶段开启之初,蒙特卡罗474官方网站以把握新时期 华文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海内外共同探讨促进华文教育合作发展的新路径为主旨,举 办了新阶段华文教育创新合作发展论坛。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邀请了澳大利亚悉尼华夏文化学校校长张晋、印尼普华三语学校总校长陈韬、泰国中华语言 与文化促进协会会长赵福阳、德国汉园杜塞尔多夫中文学校董事长王杰、非洲华文教育 基金会主席韩芳、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校长张岩松进行主题发言,共同探讨未来需要 解决的问题和合作的方向。六位与会嘉宾分享了各国在开展华文教育工作中取得的经验与成绩,针对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变局,就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于合作中求发 展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本期华教大家谈整理刊发与会嘉宾的发言要点,与海内 外华教同仁分享。

华文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

张晋 (澳大利亚悉尼华夏文化学校)

(一)短板与挑战

我们的教学资源不匹配,包括教具、教材、辅助教学资源等,缺少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及教学改革的技术和物质支持。这些旧的问题没有解决,现在新的需求又大量出现了,特别是 疫情以后。短板主要是:教材被动选择,教具技术含量低,缺少资源的渠道和专业的教师培 训。我们的挑战是:资源开发更新,教材适用改造,网课有效资源,凝聚专业教师的队伍。

(二)有效与适配

什么是有效?对于海外华校来讲,适合我们的课程目标、满足教学设计与组织需要、易于识别和使用、具有较低成本的教学资源等,就是有效的。何为适配?获取容易、使用方便、 拿来就用、灵活修改及增添的资源,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的专业培训及工作坊。资  源适配特征有:内容与语言的难度要一致,风格形式与学生年龄一致,趣味化的设计,精准  的培训与交流。资源有效性评估包括:使用效果以简洁的方式反馈,不匹配度评价,开发方  和使用方的有效沟通机制。例如,中文教材常常没有足够考虑到海外出生的孩子相关概念储  备严重不足,许多特别好的视频辅助材料与学生的年龄、认知等常常错位,希望在这些  方面能够有所改进。

资源适配的需求特征,首先是精准需求,就是我们要告诉做资源开发的老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要有良好的沟通,清楚地将核心需求提供给开发者。第二是分类,要对资源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分类和细化,找到具体的痛点难点,以便准确搜寻相应的资源及合 作。第三是匹配,从使用的最终效果出发,找出需求的具体特征,如教材改进、教学辅助资源更新所要达到的效果评价要点。第四是更新,所有使用的教学资源都可以跟着教学设计与 组织实施的改进而方便更新,根据需要小改小变。第五是评估,对资源使用的效果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如教师、学生、家长、同行、资源开发者、专家等。

(三)合作开发

网课资源的合作开发,一要配合教材进行修正,如教材本地化的修正,教材中不适合的主题和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定向开发以及适当的教学资源的配合进行修正。二是利用多媒体 的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新颖教具的引入、买入及合作开发 (主要是提出需求的开发),令教学更有趣、更生动,也更易于学生理解。三是共同开发定 向的课件,如单元复习课、中华文化课、特别节日及特殊课程的课件。此外,家庭作业新模 式的开发,以及线下课的教具开发等,也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至于合作开发的有效性,一是有效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合作的基础,沟通的有效性取决于合作的诚意,以及双方是否适配。二是本地化特征,合作的成功需要明确本地化的发展目标, 以及终端使用者的需求。三是简便易用,不要特别复杂。四是低成本,因为华校大部分都是非 盈利的机构,运行成本较低,所以要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更新的成本也要低。五是要有简便的 自我更新功能。六是有效的反馈机制,教学资源的有效性需要通过不断的效果反馈而不断完善。

我们期待有效的合作,但首先需要有效的沟通对话机制,令双方彼此了解。我们的主要  需求有:教材本地化改造,课件的开发及更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帮助构建本地化的  资源更新机制,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化培训。建立合作开发教学资源的目标,首先应建立适合的远期目标,并设立系列小目标,深度沟通各个目标具体要素及如何实现。同时,满足合  作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我们共同探索专门用于网课的电子教材,包括配合教学的视频、游戏、图片、手工制作、互动作业等。要准确反馈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和适配性, 定向更新教材、教具、教辅资源,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坊,边培训边交流。

(四)众筹与共享

资源众筹策略方面,建议如下:一是建立众筹的激励机制。为了让更多的个人和机构参与 众筹,可以考虑提供适当的礼遇和机会,同时建立网上资源商店,对某些资源明码标价出售。二是通过活动汇聚资源,可以通过一些大型活动平台,通过类似于华文教育基金会的风采秀这 样的比赛和资源秀汇聚资源。三是管理好资源库,对资源库进行分级分类及科学管理。要尊重原创,使用时必带原创标志,对贡献资源的和没有贡献资源的在使用资源库时的权限应有所区别。

资源共享管理方面,建议如下:一是分为免费和付费两种,资源贡献者与非贡献者区别 对待。二是建立资源商店,网上资源商店的采集、标价、进驻、管理都需要制定规则,并方 便使用。三是设立资源共享规则,分为共享资源的原则、对原创的尊重、对使用的反馈。四是资源库更新与管理,可以全球招募并培训志愿者义工来参与管理。

关于资源合作开发的良性循环:一是使用与开发:使用者也是开发者的一部分,需要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并入资源开发的机制。二是需求与供给:需求方与供给方的有效合作取决于良性沟通的有效性,特别是使用成效的真实反馈。供给可采用分级和市场化。三是补短板: 资源开发合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海外华校补教学资源的短板,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四 是创设新需求:合作开发方在与华校的有效沟通中可以不断发现新需求,并扩大合作的领域, 资源开发应紧盯华文教育的发展。五是合作共赢:双方应共同挖掘支持华文教育的海内外各 种社会资源,为合作开发提供支持与回报,并创新共同发展的模式。

印尼三语学校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困境及合作需求

陈韬 (印尼普华三语学校)

(一)印尼三语学校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

三语学校在印尼属于新兴产物。印尼的华文教育历史非常悠久,1691 年就已经成立了明 诚书院,是最早的书院性质的华文学校,也是全球第一所海外华文学校。1901 年成立了中华 会馆学校,是印尼成立的第一所现代化的华文学校。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印尼的华文学校可 以说发展到了巅峰,据统计有 1861 所,这个数量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是第一位的。1966  年,印尼各地的华校全部被迫关闭, 1999 年重新开放。所以,印尼有 33 年的华文教育断层, 造成了目前的种种困境,现在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重新开放之后,首先恢复的是周末制的学校和夜间补习班,满足了一部分人对于业余教 育的需求,发展非常快,到 2013—2014 年达到了顶峰。但我们发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非 正规的、非全日制的教育,学生流动性非常大,想提高学习者的华文水平非常吃力。所以在 2005 年,印尼先后成立了两所三语学校,掀起了印尼三语学校成立的热潮,从 2013 年至今 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时至今日,印尼只要是稍微有规模的城市,都会有一所三语学校,据 我们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将近 100 所。

这些三语学校情况各异。从创建者来看,有些是以前的华校复校,有些是依托以前的校 友会或同乡会成立的,有些是个人直接投资新建的,还有一些是由其他学校转型而来的,比 如以前的教会学校、私立学校。从类型来看,印尼教育部将学校分为三类:宗教学校、国民 学校和国际学校。目前的三语学校绝大部分属于国民学校和国际学校。从阶段来看,基本覆 盖了全阶段的正规化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从规模来看,规模较 小的学生不足 100 人,而目前规模最大的三语学校学生已经将近 5000 人。

印尼华文教育的前辈们说,三语学校是印尼华裔的留根工程。因为经过 30 多年的断层, 现在印尼的中青年华裔都不会讲华语,会讲华语的基本上年纪都在 60 岁以上。这些前辈认 为,这就是他们的使命,为全部印尼华裔留下族群语言的根,而不只是语言的教育。这就是 三语学校华文教育的愿景、使命和目标。

(二)印尼三语学校华文教育的困境

1. 学校管理和政策支持方面

首先,我们是全日制的学校,所以受教育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印尼教育政策的不确定性 对全部学校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第二,内部未达成共识。前面说三语学校是印尼华裔的留根工程,这是前辈们的共识, 但并不一定是目前所有华校的共识,也并不一定是目前所有三语学校的管理者的共识。有些人没有正确认识到华文教育的必要性,在学校面临一些困难,甚至跟眼前的部分既得利益有 冲突的时候,可能会选择牺牲华文教育。这样就背离了我们创建三语学校的初衷。

第三,内部管理力不足。因为三语学校非常年轻,很多人才靠自己培养是不够的。尤其 是学校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很多需要外聘,但是他们对学校的理念可能不是特别理解。

2. 教学性质和教学标准方面

第一是母语教学、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的定位。三语学校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我们 认为应该是母语或半母语的教学,因为学生绝大部分是华裔,而且三语学校的华语课程也非 常多;但对很多华裔学生来说,不但半母语都算不上,甚至一点华语的环境都没有,华语对 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一门语言,可以说是外语。这就造成了我们现在用母语教学的理念去 教学外语的学生,情况非常尴尬。

第二是内部标准和外部共同标准。很多三语学校缺乏明确的内部考核标准,导致教学目 标缺失,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我们需要的外部共同标准也不是类似马来西亚的统考,但至少 可以有一个共同的华语标准化考试。

3. 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方面

首先,师资质量和数量不足。三语学校成立之初,我们的教师清一色是 60 岁以上的, 完全没有年轻的老师,因为年轻人基本上不懂华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国侨办的华 文教育师资班,为我们输送了非常多优秀的华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现在虽然还有断层,但 教师的平均年龄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40 岁。这并不是说很多老师是 40 岁,而是在 70 岁以上 30 岁以下,因为很多年轻的老师已经开始投入到华文教育当中了,而一些年纪大的老师 还坚持在华教岗位上。我们非常庆幸,同时也缺少华教的中坚力量。

第二,教师缺乏支持,包括软件、硬件、各种教学资源方面的支持。

4. 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环境方面

第一,教学理念落后。不只印尼,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全日制学校,我们华文教 育的理念是相对落后的。现在,有一些年轻老师已经接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尝试了 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仍旧沿用落后的理念,根本没有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华语环境缺失。学生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华语?因为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本没有出现华语。不过这个问题现在在逐步缓解。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印尼和 中国的经济合作交流越来越多,掌握华语可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中国的软实力  也在增强,学生现在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华语,比如华语的电影、流行歌曲、偶像、娱乐节 目等等,会激发他们学习华语的兴趣。

(三)印尼三语学校华文教育的合作需求

三语学校有很多校间的合作交流, 如建立姐妹学校、互访,还有学生的活动。除此之外, 我们还有印尼三语学校协会这个平台,可以促进印尼各地三语学校的交流和发展。外部合作 包括和印尼教育机构的合作、和中国官方的合作,以及和中国民间教育机构的合作。

需求方面,首先,我们对课程、师资、市场各个方面都有需求。在课程方面,目前还没 有一个针对印尼三语学校的大纲或者教材,绝大部分还在使用国侨办编制的《中文》或《华 文》。希望未来可以得到各界的帮助,能够进行深度合作,为三语学校提供针对性的定制化课程。师资方面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需要的。蒙特卡罗474官方网站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初级师资的困难, 每年都有超过 100 名学生参加国侨办的华文教育师资班项目;但是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本科 毕业生,经过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教学、有一定经验之后,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所欠缺, 非常希望进修。我们希望可以有进一步的进修机会,包括学历的、非学历的。

第二,专业化、系统化、本土化和智能化。专业化方面,我们参加过很多很好的培训, 但其中很多只是比较公共的、宏观的,没有进行很深入的、专业化的培训,不足以解决印尼 教师的需求。系统化方面,很多培训是短期的、碎片化的,不能百分百地达到目标;如果做 成系统的培训,比如每个学期结束后,每个假期都能够有大概两周左右的培训,而且是系统 的、连续的,对我们的老师会有更大的帮助。本土化方面,很多培训来自各个国家的华教同 仁都会参加,但每个地区华文教育的情况不同,如果能够针对各地的情况进行本土化培训更 好。智能化是现在的一个趋势。

第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情况,都有其  特殊性,如何做到优势互补是未来各个学校、各个国家间合作的重要基础。我们不希望未来  海外华校成为巨婴,只是等待祖(籍)国的援助,而是真正做到互惠合作。海外华校所拥有  的资源,如海外华文教育的实践场所、拥有一线经验的华文教师、众多海外华文学习者,甚  至是潜在的国内高校生源、所在国的相关资源等等, 这些都可以进行充分利用,跟其他华校、 国内教育机构甚至其他机构进行合作,优势互补。

此外,资源共享也是现阶段需要大力提高的方面。目前,华文教育的资源可以说是非常 丰富,从线上到线下,从师资到课程都是如此。但是,资源的配置还需要更加有效率,发挥 更大效益。以华文教育网为代表的线上平台提供了众多线上教学资源,我们希望未来依托华 文教育网,建立全球化的教学平台。比如,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用户权限登录,可以  有更多的互动,这样对学校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除教学资源外,也希望其他资源,如师资 等,也可以通过新技术实现共享。比如今年我们同山东省侨办合作的线上中华传统文化课程, 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每周为印尼三语学校学生开课。这是小众课程资源共享的一种探索。

泰国华文教师培训的现状与展望

赵福阳  (泰国中华语言与文化促进协会)

(一)泰国华文教师培训现状

泰国华文教师群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别:一是泰国本土教师,主要指泰国籍,无华裔血统 或有华裔血统但无华语背景环境,中文为其第二或第三语言。二是泰国华裔教师,是原泰国  籍或由中国籍转入泰国籍,有华裔血统且有一定华语背景环境,中文为其母语或第一语言。  三是外籍教师,主要为中国籍,在中国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和高等教育后在泰国成为国际中 文教师;还有澳大利亚籍、缅甸籍、新加坡籍、日本籍、美国籍等,其中很多原本是中国人, 加入了外籍,后来又到了泰国,从事中文教育。根据泰国政府制定的标准,学校聘用外籍教 师教授语言是被认可且鼓励的。

近几年,我们对教师的培训需求等做了一系列调研,发现三组教师群体对培训的需求不 完全一致。中国籍教师更注重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等的内容;对文化课设计也有比较强烈的需求。他们中约 50% 为非教育类专业,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语言学 等相关理论,在中文教育等方面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泰国本土教师和华裔教师除教学方法 外,还需要提升自身中文水平,有 HSK5 级、HSK6 级的学习需求。因为泰国教育部门对本 土中文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如:每年参加一定数量的行业培训; 须通过 HSK4 级考试 变更为通过 HSK5 级考试

在培训资源方面,有泰国教育部组织的,中国语合中心、华文教育基金会组织的,中国 各个大学组织的,还有教师组织自行组织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泰国华文教师培训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缺乏系统性和渐进性。 很多老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文化以及中文教学等方面存在知识欠缺,而之前的很多培训都是主题 式的。第二,设置了培训门槛,就是有些培训中国籍教师是不能参加的,难以达到行业标准。第 三,缺乏了解本土中文教学的培训师,难以针对当地教学的实际问题。第四,摒弃了疫情时代形 成的宝贵经验。第五,脱离客观条件,比如有些学校的硬件设施限制了一些教学手段的运用。

(二)泰国华文教师培训展望

1. 培训形式多样化,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综合培训体系

在培训形式方面,以前有线下模式;疫情之后,有了线上模式;现在,我们要回到线下 教学,如果能够开展混合模式,可能效率会更高,也便于更广泛的教师群体参与培训。线下 模式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如赴华培训、邀请国内专家到泰国、邀请所在地的一线教师 等,甚至可以开展第三国培训,使各国的华文教师能够有机会和平台交流各个国家不同的 经验。

2. 培训内容系统化

既有最新的理论探索,也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既有中华文化学习,也有最新的新 闻、科技发展等等,循序渐进。很多老师并非专业出身, 一方面在培训当中要注重理论教学, 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中文知识。除此之外,历史文化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而当代中国则需要比 较快速地更新内容,需要能够体现中国发展速度的内容。

3. 既应该注重本土教师群体,也应该重视中国籍教师群体

不管是哪一类教师群体,华文教师培训都应该重视起来。我们的会员中,中国籍教师已 经有 500 多人,加上志愿者老师,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也有学习的需求。

4. 培训团队层次化

目前,培训教师有高校学者和专家、国内一线教师、语文和外语教师、文化教师等,希 望增加当地专家学者、当地一线教师、当地外籍教师等,他们的经验、技能非常适合我们当 地老师学习交流。这样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可实操。

5. 培训时间碎片化

国内的系统培训往往是集中于一段时间内,如一周或者两周之内,这一点非常好。但也 有一个问题,老师们有的时候没有充足的时间,可能三四天可以,两个星期就有点长了。如 果能够把培训时间碎片化,放到每个月里,集中 + 分散,充分考量学员的工作实际和可操作 性,使学员在全年的时间里都能接受教育培训。

华文教师培训的提升与创新

王杰  (德国汉园杜塞尔多夫中文学校)

(一)专业中文教师高级别研修班

德国汉园中文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分为三个体系:母语教材体系、继承语教材体系、二 语教材体系。其中,母语体系用的是人教版《语文》,已经建立了从一年级到十年级上整 个的母语教学体系,使我们学校在遇到重大特殊困难的时候,能够立足,能够坚持下来, 还能有所发展。我们在当地能够把母语教学体系建立起来,首先是市场的需求。后来我们 发现,只要是从四五岁开始上我们的启蒙班的,即使是在德国出生的,哪怕家庭语言环境 不是那么好,他们也学得不错,从十年母语教学效果来看是成功的。所以,现在我们学校 的母语教学体系已经占到了所有班级的 70%—80%

疫情开始以后,我们全线推出了网络课。校舍的租金、ClassIn 的费用,使得我们的 经济压力特别大。紧接着,杜塞校区发生了火灾。不久,当地出现了原籍中文语言课程 HSU ),这是德国政府为了帮助非德裔学生学习各自的母语而开设的免费语言课,在杜塞 尔多夫率先实行。这是好事,华人家庭子女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它对我们学校的冲击也是 非常大。他们一共聘用了 6 名老师,其中 4 名来自汉园中文学校,因为 HSU 的老师是受聘 于当地政府,待遇优厚,属全职二级公务员岗位。离任老师们出于对学校教学及孩 子们的牵挂和情感,力所能及地保留了各自一个班的教学任务。我们学校原有 4 名国务院 侨办的外派老师,疫情开始以后也被召回了,这样先后少了八名教师。当时,我们学校真 的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坚持专业的中文教学,蒙特卡罗474官方网站伸出了援手。我们经过反复商讨,希望能够自己来培养一批专业的中文教师,于是诞生了德国专业中文教师高级  别研修班。只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拿到了一定的证书,才能叫专业。这是  有硬性要求的,多长时间才能够算系统,学多少门课才能叫做专业,北京华文学  院给予我们极大的尊重,听取我们的建议和要求,尽量设定相关的课程。我们明确了这个  研修班要培养三种老师,三个学校联合授课,蒙特卡罗474官方网站牵头作为督导,邀请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的一些老师,聚合优秀资源,为学员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持续化和立体化的培训课程,切实提升我们海外华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我们一共设置了专业基础课 6 门、教学技能课 6 门、教学实践课 5 门,培训的时间是一年,共计 380 个学时  的课堂教学。另外还安排了每位学员 20 课时的见习,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这些学员都进入到我们各个班级,由现任的老师带,他们作为助理老师见习;还安排了 54 课时的实习, 开始进入教学,课前、课中、课后都有指导老师进行指导,上课之前都经过磨课,我们认 为可以了才能上课,可以拿到课时费。

这个研修班其实相当不容易,无论是华文学院、江苏师大,还是我们学校,对这些学 员们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当时报名的一共有 50 多人,经过口试、笔试、面试,最后录取了 20 人,加上我们在校任职的一共 30 人。我们的要求,一是热爱中国语言文化、热爱海外 华文教育工作,浓缩成两个字就是情怀。二是具有中国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样基本的 中文水平就会有所保障。如果是在海外读的博士硕士,在某种程度上我看是要减分的。身 体健康,年龄上也有限制。三要通过研修班入学考试,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四要有当地合法居留及工作许可。五是毕业以后自愿加入一线华文教育工作,这是汉园给所有学员的 一个承诺——如果能够通过各方面的考试,那么汉园承诺给你一个教学岗位,可以拿到一 份教师的工作。现在研修班已完成结业考试,进入教学实习阶段。目前上岗的几位学员非常棒,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可以冠名为专业中文教师了。

(二)创新合作需求与展望

1. 成立德国华文教师进修学院

适应本地需求:本土成立的华文教师学院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本地的需求和教育环 境。学院可以根据当地学生的背景和学习需求,设计和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培训课程,确保 培养出的教师具备适应本地教学的能力。

发挥教学语境优势:在本土成立的学院可以提供与当地学校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机会。 华文教师可以在真实的本地教室环境中进行教学实习或观摩,更好地理解并适应当地学生 的学习特点和文化背景。

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本土华文教师学院可以成为华文教师之间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教师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院还可以组织专业 研讨会和培训活动,促进华文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学术交流。

提供持续支持:本土华文教师学院可以为华文教师提供更长期、 持续的支持。培 训课程可以分阶段进行,教师可以在不同阶段接受不同层次的培训和指导。此外,学 院还可以提供教师培训后的持续支持和专业发展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 能力。

利用我方熟悉当地教育法规和要求的优势:本土成立的学院可以更好地熟悉当地的 教育法规和要求,确保教师的培训符合当地的教育标准。这有助于华文教师在就业和教 学认可方面更具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土成立的华文教师学院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需求,提供与本地教学环境 相结合的培训,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并提供持续支持。这些优势可以使华文教师更好地 适应和发展在本地的教学事业。

2. 在德国出版适合本土需要的华文教材

适应本地需求:在德国出版华文教材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学生和学校的需求。这些教 材可以根据德国学生的背景和语言水平进行设计,以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通过针对性的 教材编写,可以提供与德国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相匹配的教材内容。

有利于文化融合:在德国出版的华文教材可以更好地融合中华文化与德国文化。这样 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同时结合德国的语言环境和文 化背景,使学习更加有趣和实用。

获得专业支持:在德国出版华文教材可以获得来自专业教育机构和语言学家的支持和 反馈。这些专业人士可以提供教材编写和设计方面的专业指导,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教学效 果。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华文教材更加符合教学标准和教育需求。

利用本土资源:在德国出版华文教材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包括华人教师、作家和艺 术家等。他们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和文化素材,帮助教材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和学生的兴趣。

推广华文教育:通过在德国出版华文教材,可以更广泛地推广华文教育。这些教材可 以在德国的学校、语言中心和文化机构中使用,为学生提供学习华文的机会。通过提供高 质量的教材,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对华文感兴趣,促进华文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德国出版华文教材具有适应本地需求、文化融合、专业支持、本土资源和 推广华文教育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促进华文教育在德国的发展,并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和教学资源。

3. 推进华校与当地主流教育体系融合

在当地市政府、教育局及市长的亲自支持和邀请下,汉园中文学校与当地文理中学结 为友好伙伴学校,走进当地校园,与德国教师和学生共同举办跨文化交流活动,以同台朗 诵中国诗词、唱响中国歌曲、演奏传统乐器、划龙舟、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庆 祝中国传统节日、增进中德青少年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非洲华文教育: 新时代的挑战与转型

韩芳 (非洲华文教育基金会)

近几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全世界的经济 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在这个困难的时期,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却 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活力。伴随着中非峰会等大型国际会议的召开,中非之间的交往 在中国外交版图中的重要意义得以凸显,并且这种重要性正与日俱增。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原 因,非洲大陆常有政局动荡,对国家间的关系产生意想不到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 交流是潜移默化的民间纽带,将中非两国的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其强大的凝聚力 和亲和力。

在此,我想与各位分享一下非洲华文教育在疫情时代曾经面临的挑战。疫情初期,由  于线下教学模式受到限制,我们立刻由线下转为线上教学,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中文授课。  但是非洲的网络条件不好,许多学生家里还没有开通无线网络,再加上很多家长本身对中  文教育并不重视,不愿意负担额外产生的网络费用,导致许多学生的中文学习就此中断。  为了提高学生家长的参与度,我们只好推出免费的网络授课。如此进行了半年,导致学校经 费严重不足,学校运营举步维艰。我们了解到,非洲其他的华文学校也都存在类似困境。在 这个情况下,我们成立了非洲华文教育基金会,全非洲的华文学校合作,将有限的教育资源 进行了有效的整合。非洲地广人稀,每个华校本身学生就不多,用合作网络教学的方式,一 个课堂面向全非洲所有的华文学校开放,就把整个非洲的华文教育团结在了一起。除了文化 课程外,我们还通过网络平台开设了线上中华文化大乐园、网络夏令营、各种文化类比赛等, 旨在培养孩子们对中文学习的热情与认同;开设中文学校校长培训班、华文教师培训班,以  提高非洲中文教育师资整体水平。以上所有活动都是整个非洲协同作战、一呼百应。新冠疫 情给我们造成了这么多的困难,但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非洲华文教育迎来了分水岭, 新格局就此成型。

与此同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非洲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格局进一步得到重塑,华 文教育现有的一些问题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急迫,甚至刻 不容缓;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对于中国与非洲的良性交往与互动而言,也意味着新的机会。这正是我们这些耕耘非洲的华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

在这些问题中,首先我想谈的是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问题。在海外, 当你碰到一个华人, 问他(她)你是哪里人?他(她)往往会告诉你我是美国人”“我是德国人”“我是南非 。每每听到这样的答案,我的内心都感到非常遗憾。在海外,就算孩子是在中国家庭里 长大,但是他(她)每天接受的是当地学校超过六个小时的西方式教育,每天早晨奏的是当  地国家的国歌、对着当地国家的国旗宣誓,许多学校还要让学生学习西方宗教礼仪文化。在 这种教育环境下,想让这些孩子认同我们中国的思想和文化,难度相当大;期待着他们长大 后可以为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发挥积极的作用,希望也很渺茫。如果我们华文教 育一直停留在仅仅每周几个小时的补习班的形式上,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教育模式,再加上 稀缺的教育时间和课外补习班的感觉烙印,在教育效果上如何能够跟长时间、全方位的 西式正规教育竞争呢?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在非洲,美国、英国,甚至意大利、希腊、日本、韩 国,都有西式教育的国际学校,我们的孩子在那里每天耳濡目染,整个知识体系都受西方影 响。因此,我们需要真正能够跟当地正规教育同步进行的中文国际学校,面向当地社区展示 中国教育真正的效果、深度、广度和影响力,展示中国发展真正的先进性和精华,展示中国 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这种教育成果对孩子们未来的学业以及工作产生切实而深远的影响。如 果能够做到这样,跟单纯的中文补习班或者寻根之旅等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样培养出的 孩子才是我们中国在海外真正的根基。

目前,非洲教育的两极化较为明显。拿南非来举例,私立学校教育质量好,但是入学机 会一位难求,许多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要开始排队申请幼儿园,孩子刚上幼儿园就要开始申 请小学,并且学费高昂到大部分的普通工薪家庭完全负担不起。公立学校免学费,但教学质 量、教学环境都很差,而且同样一校难求。目前在南非有超过 30 万的华人,他们的子女只有 少数能够进入比较好的私立学校,更多的孩子只能去公立学校,进不了公立学校的最后只能 送回国,离开父母身边成为留守儿童。当地很多适龄儿童没有办法进入正规学校,这也为我 们中文国际学校的推出提供了契机——广阔的生源,适合当地收入的学费水平。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国学习过一段时间再出国的孩子,哪怕在中国读书时 成绩平平,出国后却往往能在成绩上领先当地的孩子。英国政府有关中小学教育的报告显示, 华裔学生独占鳌头,在考试成绩和升学方面都稳居榜首。在英国最重要的高中毕业升学考试 中,24% 的华裔学生都能拿到三门功课 A ,而白人学生只有 11%、南亚裔学生 10% 能拿到 三门 A ,非洲裔学生的比例只有 5%,吉普赛背景的学生为 0%。在世界各地,华裔学生也往 往代表着学霸的形象。如果我们能在非洲开设中文国际学校,招收当地的华裔和其他族 裔的学生,以我们的教育方式传授中国式价值观和知识体系,通过中文这门语言让下一代了 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不仅能够极大提升当地华裔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更 能在当地社区乃至南非、非洲形成良好的声望,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华文化。总体来说,非 洲大部分国家仍旧依附于西方的文化体系,对中国缺乏客观认识,中文教育恰恰是推动文化 交流、消除偏见的最细水长流的方式。

非洲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地段,中国一直把自己的产品推荐到世界各国,非洲是重要的一个领域。教育何尝不是一个产业?为什么不能使教育产业在非洲遍地开花?之前,我们   在当地推出过类似的辅导教育,学生们的反响非常好,也确实感受到中国式教育的不同。如   果我们能将这种教育升级转型,推出符合当地教育规章制度、同时保持中国特色和教育特长   的中文国际学校,其效果我相信会超出预期。我们有这方面的经验以及当地的人脉,浙江省   有成功开办海外国际学校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够高效合作,在南非推出第一所中文国际学校,  有可能拉开在全非洲大范围推广的大幕,这种努力也一定会为非洲从之前单纯的华文教育适应非洲开拓理念的中国式教育的重大转型带来并制造更多的机遇和实际成果。我希   望能够在非洲做好华文教育,做出符合非洲特色的中国式教育,用适应非洲的中国式教育,  打造出数量和质量上都令人信服、有机融合非洲与中国两地之长、立足非洲本地同时能够并   愿意推动中非交流的社会精英,无论华人子女还是当地人,他们本身就是中国在非洲最好的   宣传名片。其影响之深、之远,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疫情后海内外华文教育全面创新合作的方向与路径

张岩松 (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

(一)后疫情时代华文教育发展和前瞻

1. 新挑战:从网络教学到华文教育 DX 、华文教育+

疫情期间,很多学校都开始了网络教学;疫情之后,网络教学不会终止,只会发展到更  深层次,传统的课堂教学再也回不去了。这将推动全球华文教育全面迈向 ICT 化、数据化、 AI 化。华文教育 DX 和华文教育 + ,大致就是数字化、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这是一个 趋势,不只是华文教育,全世界的各个行业都要这样发展。

2019 年,我参加了中国教育部和科大讯飞联合主办的“AI+ 教育全球发展大会,受到   了很大启发。我们马上跟科大讯飞联系,与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三方联合开发了“e 学中文电子教材,现在正在日本试运行。我们学校用了一年多,效果非常好。其特色是人工智能打   造能听会说的中文教师:实现除周末时间外的碎片化学习,弥补周末华校的短板;实现及时   纠错、任务达成的自主化学习,改变父母逼着学的局面;自动生成学生成绩、学习时间、班   级汇总,实现华校、教师数据化管理。

2. 新趋势:全球华文教育通过互联网更加频繁地海内外互动和互补

2020 8 15  日,我首次提出了全球华文教育共同体的概念,得到了华侨大学前 校长贾益民的充分肯定。 2020 12 31  日,我和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华 校联盟。这是我在整体构思全球华文教育共同体中的第一步,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海内外 互动,民间先行,以民促官。

3. 新要求:华文教育师资培训、华校管理者培训的三化

第一,精准化。按照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述,即因时制宜,疫情的时候应该  怎么办?春节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国庆节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即因地制宜, 不同国家、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应该提供不同的私人定制的发展路径。即因人制宜,是新华侨还  是老华侨?是当地出生的,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移民?是学什么专业的?年龄如何?培训  内容都应该是不一样的。要实现合理分配,就需要建立华文教育大数据,这才符合现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碎片化。要避免集中强化,多采用微课、慕课、短视频、翻转课堂等更加灵活精巧的形式。从 2020 5 月一直到现在,蒙特卡罗474官方网站做了很多线上培训。这么多视频,这 么多精品,如果能把它们做成短视频和微课,甚至做成像学习强国一样的平台,就是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培训的最大创新。

第三,常态化。要避免项目化,而可以是定期的、学历教育。比如每个周末都安排常态化的培训,提供终身学习的服务,这才真正符合海外华文教育的需求。

(二)海内外互动互补如何创新合作

第一,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海内外互动互补不是请顾问, 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 而是需要组织化、常态化,充分发挥海内外优势,形成成长共同体。

第二,与海外专家合作研究华文教育重大课题。专家咨询委员会可以设置华文教育领 域各种重大课题,根据专家专长成立不同的课题组,课题成果尽早应用于海外华文教育实 践一线。

第三,与海外联合研发电子化、AI 化《华文》教材。电子化教材、AI 化教材及辅助教材 是今后教育领域的大趋势。应该充分重视并擦亮与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共同编写的《华文》教材的 金字招牌,研发相关电子化教材、AI 化教材及辅助教材。

第四,协助海外华校、华教组织创建、运营品牌。目前,海外华校、华教组织都需要建 立品牌意识,在创建品牌、运营品牌方面持续发力。帮助海外华校、华教组织树立起自己的 品牌,从建立自己的公众号、视频号、融媒体宣传开始,协助海外华校、华教组织自己做大 做强。

第五,整合国内优势资源与海外对接。国内优势资源包括中国教育、科技龙头企业介绍等,这些都是海外华文教育急需了解的。

第六,打破项目化束缚, 自筹资金,与海外共建新模式。以民间身份自筹资金,公司化运营,与海外华文教育实现教、学、研、产互融互通,真正做到资源互补、校企双赢。


【责任编辑  邱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