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卡罗474官方网站(中国)-登录注册

华文聚焦  
Focus News  
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华文聚焦

行知路上,携手华教——访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7日

访谈嘉宾简介

杨瑞清,1981 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后,志愿到乡村小学任教。1985 年,该校更名 为行知小学, 自此任行知小学校长达 30 年。自2015 年起,担任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现兼 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马来西亚爱心教育顾问。先后被评为 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当代教育名家,2022 年获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殊荣。

原文刊于《世界华文教育》2023年第2期。

【编者按】 华文教育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需要吸收国 内外优秀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华文教育内涵,从而助力海外华文教育发展。

中国现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外国先进的文化理念融合起来,形 成了爱满天下等普适的教育思想。行知教育集团学陶师陶,从 1981 年的乡村小学发展 至今,一直致力于行知教育实验。集团秉承共享行知教育,共建世界学校,共育时代新 的办学宗旨,先后创办成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中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中 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等,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彰显 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疫情暴发以来,集团积极探索线上华文教学,与众多海外华文学校 联手,打造以行知教育理念为特色的提升华文教育品质的共同体。其理念和实践,对于 新时代华文教育工作的拓展和深化、以华文教育为桥梁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具有借鉴 意义。

本刊特邀集团总校长杨瑞清进行专访。在介绍行知教育集团理念和在华文教育领域实践 的基础上,他详谈了线上教学和交流的体会、线上线下融合的必然趋势,介绍了共建提升 华文教育品质共同体的设想,提出要有文化定位,广交朋友,在行知路上、在华文教育路 上携手同行,共同构建大情怀育人体系。

 

问:从乡村小学中的行知实验班到如今的行知教育集团,历经 40 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贵集团一直致力于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开展村级大教育实验, 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 请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教育理念与实践。这对于华文教育而言有什么借鉴意义?

行知教育集团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大致经历了从乡村大教育赏识教育,再到行知教育这样一个历程。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们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 村级大教育实验。随着实验的推进,我们越发感到,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是一个客观规律,所不同的是有无大教育的意识。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们开展了长达 10 年的  赏识教育实验,提出学会赏识,走近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教育主张,在教育策略和方法上,提出激励、包容、提醒三原则,激励优点、包容  特点、提醒缺点。我们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大概在9901最为恰当。在 2011年纪念  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上,我第一次明确提出行知教育这个核心概念。我们把  之前所有教育实验探索的成果,全部凝聚在行知教育这个大概念之下进行整合,形成  了以爱为根本,以情感为纽带,以教学做合一为原则,以关怀生命、关注生长、关切生  机、关心生态四大要义为统领的行知教育理念框架。

行知教育集团 40 多年的行知教育实验,一直致力于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精神办好乡 村学校。所谓的行知教育实验,实际上是在实践中探寻教育的规律,这些规律不仅在乡村 适用,在城市也要遵循;不仅在中国要遵循,在世界各地都要遵循。我们把这些探索的经 验和体会分享给世界各地的华文学校,特别是为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教育品质提升起到了 很好的促进作用。

 

问:作为民间教育力量,贵集团是怎样接触并进入华文教育领域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在华文教育领域,应该说我们跟马来西亚接触得最早。2003 9 月,我们随着一个教 育代表团开展赏识教育的巡回演讲,拜访了新加坡新智读书会、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 总会。当年 10 月,董总首席执行主任莫泰熙先生一行回访行知小学,双方达成了重要的合 作意向。2004 8 月,董总在吉隆坡主办了以陶为师,学会赏识研修班,邀请我和一 位同事去讲了三天课,60 所独立中学的校长到会听课。那次交流对我们来讲意义非常大。  2005 8 月,董总出版了我写的那本《走在行知路上》,以新书发布的机会,又邀请我去  做了三天的培训。之后的几年里,董总又组织了几期校长教师团来南京行知学校开展研修 活动,对我们也有很大的促进,我们也认认真真地跟他们一起进一步地深入学习陶行知教 育思想。2009 年,我们承办了国家汉办主办的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研修班,在马来西亚教育  部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刚好他们一直在推动爱心计划,致力于提升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品质。他们发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他们特别需要的精神和学术力量,从此每年都组 织校长、教师来南京研修, 与我们合作开办了 13 期汉语教师研修班、12 期爱心教育研修班, 受训人数超过 1000 人。他们还在国内以行知小学的校训还能更精彩为主题,到目前为 止累计举办了 11 期爱心教育嘉年华,累计出席人数超过 5000 人。我参加过几次嘉年华讲 学活动,三任教育部副部长为我们颁发过感谢状,吸引了近2000名马来西亚师生到访南京 行知苑。所以,跟马来西亚的交流,我觉得影响面比较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我们也 特别受鼓舞。

差不多同时,稍后一点,2005年新加坡新智读书会邀请我赴新讲学,做《走在行知路 上》新书导读,行知教育开始在新加坡广为传播。20055月,新加坡南洋小学校长带领 46 名小学生,来行知小学开展17天的文化浸濡活动。2006 1 月,时任新加坡教育部长 的尚达曼先生访问行知小学,推动了大批新加坡师生来南京交流,已累计超过5000人。此后,行知小学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形成了目前比较成熟的活动课程架构,吸引了美国、 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的青少年来此开展文化浸濡活动。2010 年,我们与澳大利亚巴拉  瑞特市德乐康小学、蒙特克里尔中学结为友好学校,还与墨尔本规模最大的新金山中文学  校开展了交流互访活动。2012 年,我们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桑国际学校合作开办孔子课堂, 又与旧金山南侨中文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协助推动了旧金山行知教育学校的设立。这样逐 步形成了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体,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线下交流格局。

20 年来,我们累计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2000 多名师生来校开展交流活动;为 境外 15 万师生开设系列线上课程;举办了 18 一带一路华文学校行知教育论坛;推 动海外 6 个华文教育合作机构的设立,与100多所海外友好学校开展经常性交流;还组织 100 多名本校师生到国外学校访问。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南京市 对外文化交流基地、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

 

问:疫情之下,为更好地服务海外侨胞、海外留学生,集团联合当地教育局等多部门, 共同打造了行知苑云播中心。由此,集团辐射世界各地、线下线上相融合的对外交流格局 初步形成。对于线上教学和交流活动,您有什么感受?

2020 年初突发新冠疫情,线下交往中断,但交流并没有停止,反而更加频繁了。马来 西亚爱心教育协会线上邀请我们讲学,后来,我们又为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的友好学 校开设网上直播课程,线上组织编写《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课程指南》等。在线交流的活 动越来越多,大家由一开始的不适应到逐渐适应,到喜欢得丢不下,于是开始策划南京 行知苑云播中心的建设。2020 8 日,云播中心举行启动仪式,形成了 1 个云播中 心、N 个云播基地的“1+N”云上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有了这个平台以后,我们做了不少有趣的事情,比如:为西班牙哆来咪文化学校实施美 术课在线教学;和澳大利亚新金山中文学校合作设立南京行知苑爱中文项目基地,双 方合作为巴黎精英中文学校开设硬笔书法课程,并开放给其他国家师生同步在线学习;承 办南京一带一路华文教师培训班、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研修班等;制作并发布了长江文 化、创意制作、行知故事等录播课程,在线开设中文、中餐、中医等精品课程。我的感受 是,2020 年以前,我们居然基本上没有做过线上的交流,疫情之下才发现,原来线上交流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我想,现在即使线下交流完全恢复了,我们大概也不可能丢下 线上交流这个渠道了,以后的华文教育一定是线上线下相融合。

这几年在线交流,虽然没有线下交流来得那么真切,效果会差一点,但也有很大的优 势:不受时空限制,也不需要花很多钱,节省很多精力,可以面广量大。我们需要探索线  上交流怎么更有效地落实,怎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这么多年跟新加坡、马来西亚、美 国等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有个很大的体会是:根子在心相通,得交朋友,大家能够相互信 任、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不断扩大朋友圈。我觉得这非常重要,而且不是说 今天交这个朋友,明天交了那个朋友就把这个朋友丢掉了。我们接触华文教育领域、有实 质性的介入已经整整 20 年了,基本上没有丢下一个朋友。在线交流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我接到马来西亚莫泽林先生的消息,他注册了马来西亚行知教育学苑。我们特别高兴,行 知文化在马来西亚本土落地生根,这远比我们偶尔的一次交流、一次会议要重要、影响要 大得多,所以我们也认真地配合他。得知 1 10 号是我们行知小学的生日后,他的办事处 也要改在 1 10 号挂牌,说以后要在同一天庆祝生日。这个事情有趣在什么地方呢?莫泽 林先生就是 20 年前来我们学校的莫泰熙先生的儿子,我们陪伴着他们父子一路走来,共同 致力于推动华文教育,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业。这一切都是在线进行的,所以我 感觉到在线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关于在线交流,还有一件事情。美国旧金山南侨学校的校长曾多次到访我们学校,我  们结为了友好学校。庆祝建校 100 年时,他们翻阅学校历史资料,校长很兴奋地告诉我, 1937 年陶行知先生去他们学校访问过。我觉得这个事情太有意思了,证明我们是很有缘分 的。这位校长任期满了之后, 自己办了一所学校,注册为美国行知教育学校。2020 年注册 以后,疫情暴发了,这个课怎么上?我们就帮他找了三位中文老师,分别承担一年级、二 年级、三年级孩子的中文课。一开始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渐渐地我们的老师习惯了网上 授课,美国的孩子也喜欢上了我们的老师。这个课一上就是三年,给我带来很深的感触。  因为我们现在线上的交流多是比如一次欣赏书法的课、端午节包粽子,这倒容易,难在这 样系统地做。其实我们目前做得也不够深入,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如 果它的有效性得以认定,我们便可以把全世界孩子的华文在线学习都在中国包下来,因为  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足够的人、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资源。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玩的一件事 情,是我们跟美国的行知教育学校共同进行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尝试。

实际上,行知教育、行知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中西融合的教育思想成果。我们 要让它去服务世界,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 义、民主、自由这些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让行知教育服务于华文教育的宏大事业,让更多 的人来学好华文,学好中国文化。我们南京行知苑云播中心,就是要把浓厚的行知文化作 为我们对外交流的特色,要让行知教育共享到全球。

 

问:贵集团打造的一带一路华文学校行知教育论坛,自 2005 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 办了 18 届,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遍布五大洲 21 个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平台。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一次会议,而是围绕华文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这方面,贵集团 的规划如何?

一带一路华文学校行知教育论坛有一个演进过程。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可以做一个 论坛,但是我们每一次都认认真真对话、每一次都有特别大的收获的交流活动,每年总有 那么一两回。后来我们追溯,就从 2005 年新加坡的《走在行知路上》导读会开始,把它作 为我们首次的论坛活动。2019 年,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侨办领导来调研之后,把我们 升格为一带一路华文学校行知教育论坛,成了由省委统战部、省侨办推动的一个重点 项目。疫情暴发之后,我们开始尝试在网上做。如果说因为疫情,2020 年的论坛突然搬到 线上举办,我们还有点不适应,那么 2021 年我们有一个很突出的认识,就是这个论坛可能真的要依托于在线平台。如果没有在线平台,这个论坛很难做大,很难名副其实。 一旦在 线平台建立起来,我们的朋友就可以遍天下,我们就能够整合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 的华文学校、越来越多的华文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去年为止,我们累计到了第 18 届,有 23 个国家 200 多所华文学校参与。他们不只是来上个线, 而要认同论坛的宗旨、价值,承诺 愿意成为论坛的发起单位。我们都是发起单位,只有先后进入的区别,没有其他差别,身 份都是相同的。

我们的想法是,要做一个以行知教育理念为特色的提升华文教育品质的共同体。它不  是一年搞一两次活动、搞那么两三天就结束了;作为一个项目,可以把全年在线的各种各 样的交流内容系统地规划到论坛当中,包括我们跟新加坡、马来西亚之间的三国论坛 还有友好学校、伙伴学校校际之间的交流,等等。这样我们就全年都有事可做,就可以把 这个论坛做得更加深入、有效,推动更多的学校参与结对子、交朋友。于是从去年开始, 我们形成了“1+N”的思路,“1”就是一次年会,“N ”指至少有 20 次以上的系列活动。全 年都在做铺垫,到最后有一个共享的嘉年华盛会。我们想真正用心把它做成一个华文教育 的平台。

可以肯定地说,要想真正做成一个国际性的一带一路华文学校行知教育论坛,我  们真的需要在线上下功夫,在线交流甚至可能成为主要的部分。当然线下交流也有明显的 优势,那种情感的联系、现场的触动,也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的设想是在十四五期间, 我们的云播中心要能够辐射 100 个国家以上,跟我们保持深入链接的全球华文教育工作者 要有 1000 人以上,还要有 500 所华文学校参与。我们要把人脉资源的连线建立起来,进行 经常性的联系和制度化的交流,这样就可以把一带一路论坛项目落到实处。

 

问:无论线下还是线上,贵集团在助力海外华文教育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您认 为,这得益于贵集团的哪些特色和优势?

我们的特色是: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文化定位,我们的文化定位就是行知教育、行知文 化。正是因为有了行知文化这个主题和定位,我们才有那么多的朋友,才有那么多的共同 话题。行知教育的魅力在于,只要我们基于信任、尊重和理解,真诚地把交流互动做好就 是教育。它不拘形式,只要有思考、有对话、有交流,教育就在发生;只要有生命与生命 之间的对话,有心与心的交流,生命就在成长。

至于优势,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联合,整合了城乡、国际众多优质的资源:我们跟侨办、侨联、外办、国际   交流处等部门积极对接,我们的活动甚至被列入了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城市国际化的重点项目。

第二,项目化推进:把各种交流设计成一个个项目,然后让这个项目持续地运作。所以 我们有了中华文化浸濡活动项目、马来西亚教师培训项目、一带一路华文学校行知教育 论坛项目等。这些项目我们都盯得紧紧的,持续做很多事情, 一做就是十几年。

第三,统筹规划:我们意识到,学校要量力而行,这些年逐渐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对外交流格局。新加坡是学生居多,马来西亚是教师居多,这是基础比较好的板块,我们 直在精耕细作;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交流,基本上是作为友好学校之间的交流,保持了 10 多年了。

第四,课程设计:开发出系列课程,我们整体上有一个大的建构,即四大板块融进行 知文化,亲近乡土文化,触摸南京文化,领略长江文化。我们努力把这四个板块里的每一 个内容做好、设计好,就变成了一个系列课程。

第五,线上线下融合:特别是疫情暴发后,我们更多是开展在线交流,形成了目前线上 线下融合交流的局面。

 

问:如今,世界学校的概念已成为海内外共识,海内外的互动合作、相互促进也是 当下大势所趋。如何理解贵集团共享行知教育,共建世界学校,共育时代新人的办学 宗旨?如何在华文教育中贯彻这一宗旨?

我接触到大量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他们来到我们学校,对我们而言都是送教上门, 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跟他们打交道,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非常多的东西。当然学习是 相互的,他们也来找一些中国文化的资源、师资、课程等等,我觉得这些是好弄的。比较 难的是两个:一是精神力量,就是用什么来支撑艰苦卓绝的华文教育事业。海外华文教育  真的很难,但是他们再难也要做,背后有精神力量支撑,比如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认同感、 责任感、使命感,我觉得这是最宝贵的。二是理念、思路,光有劲头不行,到底用什么方  式能让华文教育事业更好地推展、达到更好的效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在教育理念上  共同进行探索。我接触到一些海外华文学校,他们确实缺这一点。当然其实我们自己的实  践和探索也缺乏深度,但是好在我们有中国众多教育者的探索,特别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理念。当地华文教育品质的提升,说到底还得靠他们自身努力,我们能贡献的其实不多。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是交朋友,交流感情;二是交换思想。作为朋友,有感情基础,大家  愿意接触;接触又不只是酒肉朋友,而是在一起进行精神会餐,交流好的办学精神、办学 理念。我们这个学校 40 多年学陶师陶,乡村教育那么艰苦,一路走过来,他们在这里似乎  看到了一些精神的力量;又看到乡村的孩子居然也这么舒展,过得这么开心,原来这就是花苞心态、知行合一的理念的力量。我们慢慢地在实践当中尝试,大家形成一个共识, 我们把它提炼为学校的办学宗旨。

共享行知教育就是刚才我讲的,精神理念上大家是一致的,不断地交流,相互学 习。并不是说只有我们这儿有行知教育,遵循规律办教育就是行知教育。

共建世界学校,这个世界学校不是指学校的大小、品质的高低,而是一种对学 校的办学格局的定位。我认为,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所有学校都是世界学校,都是 在一个小小的地球村里办学校,相互可以看得见,相互也可以帮上忙,相互学习,共同发 展。这个字很重要。一定要有世界眼光,这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和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个人发展的需要。

我们办这样的世界学校,共同来培育时代新人。这个时代新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有两层含义:一个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为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华裔 青少年,我们中国的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华文教育是要让华裔的后 代也能够为民族复兴做贡献。第二个含义是,这个时代新人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时代新人。我们在这个时代, 就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共享行知教育是我们的理念, 建世界学校是我们的定位,共育时代新人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把办学宗旨锁定在这三 句话里面,达成了很多共识。

 

问:请谈一谈贵集团参与华文教育、增进国际交流、共建世界学校的经验。

世界学校首先是一个意识、一个思考,即我在哪里,然后是我要去哪里。其实这个 概念也指明了我们要去哪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从交朋友开始,展开一系列的行动。 这个行动包括国际理解教育,包括找机会参与国际交流,进而走向自主化的国际交流。如 今,世界学校对我们来说,已不再仅是一个概念,而是成为了一个事实。

首先,加强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这个板块可做的事很多,无论有没有对外交流的资 源,其实都可以做。我们今天的学校已经跟世界融为一体了,一定要引导师生关注天下大 事,根据学校各自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拥抱世界,要有开放的情怀、广 阔的视野。我们要结合教学,有意识地收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关注国际上的时 势、大势,特别要关注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等方面的资讯。

其次,创造机会,借船出海,参与国际交流,参与国际教育。国内很多学校自己没有独 立的跟国外交流的机会,但是借由行知学校的平台就有很多机会跟国外的教师、国外的学 校互动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学校至少带动了全国 100 所以上的学校参与了国际间的 交流,我们甚至可以请湖南的乡村老师直接给美国小学生上课。2021 年我们给马来西亚开 设的中文教师研修班,邀请了云南、内蒙古、重庆、河南、新疆、西藏六个地方的六所学 校,在线直播他们学校的办学情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颇受欢迎。这六所学校能够参与这 种国际交流,非常高兴,也很珍惜、很用心。

其三就是学校自主开展一些国际交流项目,跟国外的某所学校结为伙伴学校、友好学 校,展开各方面的交流。

最后,每所学校都要有自觉性,树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美好生活的大目 标。每个教师、每个家庭、每所学校都可以参与世界学校共建,都可以在里面做很多工作, 发挥很大作用。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以交朋友为起点,进而展开深入、广泛的交流。如 果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这种民心相通的载体,都能在当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利用这种 交流来促进育人方式的变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问:做教育需要情怀,海外华文教育更是如此。接触华文教育领域 20 年来,您对于教育情怀有什么感悟?

我们从 1981 年开始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到 2021 年整整 40 年,刚好赶上陶行知先生 诞辰 130 周年,我们觉得有必要对这 40 年的行知教育实验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我们发现,

学陶行知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一直在开展行知教育实验,用一种实验的精神、实验的 态度来学陶行知,这样子会比较有效果。如果不是用实验的态度、科学求真的态度来学陶 行知,往往会迷失方向。比如凡是陶行知说的都是好的,我们都照搬,这就完了;学陶行 知就只认陶行知,其他的教育家都不管了,这也不行。学陶行知就要有求真、融合、与时 俱进的态度,我觉得这些年我们的这一条经验很重要。

接下来我们又意识到,学陶行知,不落脚在课程和教学上也是不行的。课程和教学是 办学最重要的根基。我们这些年学陶师陶,终于懂得原来乡村教育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资 源贫乏,整合乡土资源,完全可以满足成长的需求。而且我们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资 源还可以反哺城市。我们办了行知基地,吸引了 50 多万城市学生来体验乡村生活,这就是 课程带来的力量。不仅如此,这样的课程资源还可以辐射海外, 1 万多海外师生从这个课 程中受益。这充分证明我们的课程资源是很强、很丰富的,是很有魅力的。城里的学生来 了,海外的师生来了,又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新课程,这个课程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 大,但是它的根基是乡土文化。我们把这样的课程称为生长课程。这些课程怎么传达给孩 子们,就涉及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是什么?我们又找到了一套办法,因为陶行知说教学做 合一、知行合一,就要走进现场、优化工具, 让学生动手动脑, 这种方式也是通行世界的。 于是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深受欢迎,我们把这样的课堂叫做生机课堂。这是我们的第二 大收获。

第三大收获就是我们懂得了办教育不只是靠着我们学校的校长老师这一群人忙活,还应 该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让更多的人进来,不能封闭,办学要开放、要联合。

第四个经验就是要打造良师队伍,这个队伍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一定要成为良师,带着良知办教育。我们能够有这样一支可靠的队伍,就能做好教育。

这四个方面的宝贵经验总结下来之后,我们发现好像还不够,到最后突然发现,原来最 核心的还是要有大情怀。学陶时长 40 年,课程也好,教学也好, 资源合力也好,队伍也好, 这些东西大家都在学,而我们最受益的是什么?是大情怀,不断地激发教育情怀,真正地 热爱教育、热爱儿童、热爱老百姓,愿意投身教育, 而且在做教育的过程当中有滋有味, 乐在其中。

我最近经常讲,关于教育我有三个感觉:第一,教育的科技含量是极高的,它太有学问 了。第二,好的教育一定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我们一定要有这个信念。第三,教育是迷人 的,是令人享受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做得愁眉苦脸、焦虑不堪,那一定是理念、观念出了 问题。教育是可以做得很开心的,情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我越来越感觉到,跟海外 的人打交道,就是情义为重,情怀是最能引发共鸣的。我们目前只是觉得它重要,比如它 的结构等等很多东西还要做更加仔细的探讨。

我最近跟新加坡心智读书会的那些老朋友通了一次微信视频,约定我们认识 20 年了, 一定要见一面;跟马来西亚的老朋友也是有个约定,20 年了,一定要好好回味一下。我跟 他们说,我退休以后有时间了, 一定要常常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去,去一趟至少要待一个 月,到很多学校去走走,我要做一个华文教育的志愿者。只要他们觉得需要,只要大家在一起相处很愉快,这就是我要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我自己 的体会是,过什么生活就是办什么教育,过什么生活就研究什么教育。所以我对退休以后 的生活充满期待,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当然我知道我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我也做不了 多少,但是我总得要过生活,对吧?我就把它跟教育连接在一起,我觉得挺好玩的,很向 往每一个美好的未来。

 

非常感谢杨瑞清总校长接受我们的专访。杨总校长倡导的行知教育理念和实践,以及 基于此的对外交流合作,也是中国教育理念对海外华文教育、对海外华人社会的一大贡献, 为有关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以及行动的依据;行知教育不断地探索、融合、创新,一直 处于在路上的状态,非常令人敬佩;行知人有感情地、心怀快乐地做教育,怀着交朋  友的心态和大情怀持续地从事华文教育事业,对于海内外的华文教育工作者而言,起到了  凝聚群体、激励人心的积极作用。

 

(李嘉郁  邱丽媛  策划) 【责任编辑  邱丽媛】